2019年2月22日,萬眾期待的《阿麗塔·戰斗天使》終于在國內上映,引發了一輪關于CG特效的熱議。
討論最多的,就是影片的特效制作,因為有卡梅隆加持,特效必須夠炫酷。執導筒的是《罪惡城市》、《墨西哥往事》、《殺人三部曲》的導演羅伯特·羅德里格茲,不用想就能感覺到一股熱血氣息撲面而來。
然而在劇情上,《阿麗塔》卻被多方吐槽,特別是原著漫畫粉,對影片的改編頗多微詞。
關于《阿麗塔》劇情上的問題,已被太多人聊爛了。
天映君只是想聊聊:這部籌拍20年,制作歷時兩年半,讓卡梅隆從《阿凡達2》中“逃課”的電影,對他到底意味著什么?
對他來說,《阿麗塔》也許意味著一次實驗。
左:監制卡梅隆,右:導演羅德里格茲
而實驗的對象,就是這部電影最被全球影迷和專業影人認可的高光點:
CG技術。
最初看到《阿麗塔》預告片,就果斷把它列為2019年初最期待影片第一位。
這不光是因為有著監制卡梅隆的名字,更是因為預告片中的精彩鏡頭:
作為一家老資格的視覺創意公司,在看到如此精致的人物面孔和萌萌大眼睛時,真的內心是無比波瀾……
這不就是張真人臉嗎?!
分析上面四張圖,我們從中讀取到四種不同的情緒:
懵懂、疑惑、堅定、輕蔑。而且這些都不是劇情告訴我的,是通過阿麗塔的眼神傳遞出來的,這種“眼神級別的真實”,我從未在大銀幕上看見過。
真心話,如果不是因為那雙卡姿蘭大眼睛大到不正常,我們無論如何都不會認為這是個“假人”,一起看片的朋友在出場后還驚奇的問我:
“演阿麗塔的這個女演員,眼睛怎么長的這么大???”
當我告訴他那不是真人的時候,朋友的表情是這樣的:
2001年在《指環王1》中,也曾給過我如此的震撼。那時我還沒有接觸過影視特效,更不知道CG是個什么概念,當咕嚕出場時,我的第一反應是:
我K,這是在哪兒找了這么丑個演員?
從2001到2019,一晃18年過去了,CG技術就是這樣一次次刷新我們對電影魔術的想象。
CG特效上古時代:看假是假
時間:1985-2000
CG技術,英文全稱是Computer Graphics(電腦圖像)。
說白了,就是用電腦制作代替真實拍攝。
這一技術被運用到電影領域,時間其實也不算太短了。它第一次出現在電影中是1985年的《少年福爾摩斯》,在電影第22分鐘左右,教堂玻璃窗上的圖案變成了武士,舉著武器看主角逼近:
這個時期,CG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,形象特別粗糙,就跟隨手涂鴉一般。
此時的CG,可以說是“看假是假”,因為搭眼一看,就能與實拍區別很大。
這一階段,CG特效應用比較不錯的,應該是1991年的《終結者2》了。
直到90年代末才看到此片的我,依然對那個腦袋被轟出個大洞的殺手機器人,存有不小的心理陰影(雖然現在看來這個特效確實非常的尬)。
眾所周知的是,《終結者2》的導演正是卡梅隆??梢哉f卡神是一位走在電影技術革命前列的斗士,永遠在為電影技術革新而殫精竭慮。
1997年,卡梅隆的驚世大作《泰坦尼克號》上映,該片大量使用CG人物代替真人表演,特別是在大船開動時,那些遠景里的人,全都是CG生成的。
請注意看白圈里的這些人物,是不是瞬間有一種三線城市地產動畫既視感?
這個時代一直延續了16年之久,直到《指環王1》的出現,一切都改變了。
CG特效中世紀:栩栩如生
時間:2001-2010
《指環王1》的出現,對于整個電影特效業來說,都是具有劃時代的非凡意義的。該系列影片,為我們呈現了人人向往的中土世界的恢宏場景,而且第一次教會了我們什么叫做“動作捕捉”:
上圖中,這個穿著奇特的男人,是英國動作捕捉演員,安迪·瑟金斯。
在《泰坦尼克號》中,遠景中的人物還是靠電腦“繪制”,到了《指環王1》里的咕嚕,已經開始使用動作捕捉技術,咕嚕的動作,正是安迪的表演,通過他身上的傳感器,捕捉到動作數據,再進行電腦合作。因此安迪也被業界稱之為“動作捕捉第一人”。
這項技術的應用,打破了以往CG人物的僵硬,讓咕嚕的形象無比生動,表情和動作,都非常像人。
特別是了2002年的《指環王2》,咕嚕的形象與表情更加動人,栩栩如生。
從《指環王》系列開始,一家叫“Weta Digital”的公司逐漸被大家熟知。這家公司,正是《阿麗塔》的CG特效制作團隊。
維塔數碼由《指環王》的導演彼得·杰克遜與好友理查德·泰勒、吉米·塞爾柯克共同創建。
在這一階段,開始有越來越多的電影采用動作捕捉技術,比如斯皮爾伯格2004年的影片《極地特快》;
還有羅伯特·澤米吉斯2007年的影片《貝奧武夫》:
CG技術被引入中國,被我們的技術先驅,偉大的天才作家與導演郭敬明小朋友發揮到“爐火純青”的地步。他在2016的《爵跡》影像作品中,非常好的達到了好萊塢十幾年前的基本水平。
在這個階段,雖然CG人物動作表情已經作到惟妙惟肖,但因為皮膚質感的不同,還是會讓人很輕易就看出來是電腦制作的痕跡。
比如《貝奧武夫》,這部電影剛一上映,就有媒體夸大報道,稱從此真人演員將被下崗。
但細心的觀眾還是能看得出來,安吉帀娜·朱莉捕捉到的CG形象,由于皮膚太過光滑,太過完善,因而顯得失真:
在郭導演的《爵跡》中,“吳亦凡”更是“慘不忍睹”,超級磨皮過的肌膚,毫無紋理可言。
在這個階段,全世界的CG技術,都輸在了對細節的營造上。
真實的人,每一根毛發、每一寸皮膚,都包含著無數的細節。正是這些細節,把真和假區分開。
CG特效文藝復興:以假亂真
時間:2010-2018
進入2010年,CG技術已經火遍全球,水平也大為長進。
在這個時期里,說到CG技術在電影界的應用,絕對繞不開《猩球崛起》。
CG技術作為一個現象級的存在,其實從誕生以來,也一直有著兩大瓶頸:
一是流體(水),一是毛發。這兩樣我們日常最為熟悉的東西,均是大量的自由運動個體組成,進行電腦制作,需要非常龐大的數據運算。
制作猩猩的毛發,簡直就是特效人員的一場噩夢,因為猩猩全身是毛,運算量超級超級超級大。到《猩球崛起》第三部時,全片都是猩猩,幾乎沒有真人。怎么做?
一根毛一根毛地做。
又是維塔數碼
在《猩球崛起3》中,特效團隊超級瘋狂,里面的每一根毛發不是采用人類毛發建模制作,而是全部用猩猩的毛發進行建模,只為讓這些“猩猩”更像是猩猩。因為人類的毛發粗細與猩猩有著明顯的不同,運動的方式也有很大不同。
工作量終究會有多大呢?
請想象一下,在影片中,為每一只猩猩“植”毛超過500萬根,也就是說,每只猩猩要進行精細的毛發制作500萬次。電影中一共有百多只猩猩,為了使它們看上去都長得各有特色,所以還不能直接復制……
舉個栗子,來聊聊在該片中,特效團隊對細節有多么的重視!
有一幕是下雪的場景,要制作雪花落到猩猩上的感覺,weta digital的視效總監對團隊如此要求:
“要像現實中一樣,雪花不應該是均勻的沾貼在毛發上,必須是有的地方已經結冰了,有的還松散著,在光線照射下,也會出現不同的反射、漫射、折射和散射。這樣才符合我們認識中的真實”
特效團隊當場淚崩有木有!
也正是在這樣嚴謹的要求下,才有了《猩球崛起》中所有的猩猩,隨便拎出一只來讓你去檢驗,任你拿著放大鏡,也不可能看出任何破綻。
孰不知,這些猩猩的精細制作,是用總計達到1.9億小時的特效渲染時間換來的。
假如換算成一臺電腦去做的話,全部渲染完成,至少需要2萬年。
所幸的是weta digital很有錢,他們的機房有幾萬臺電腦。
傳說當weta digital公司開始進行CG渲染時,他們所在的整個小鎮的氣溫都會上升一度。
OK?明白為什么特效制作這么貴了吧?!
正是特效技術的發展,使得許多的不可能變成了可能,也讓許多無人敢碰的經典文學,被搬上了大銀幕。
2016年《星球大戰:俠盜一號》上映,四十年前的萊婭公司居然再次出現在了大眾眼前:
還有2016年公映的《美國隊長3》中,我們的鋼鐵俠與年輕的自己同框出鏡,且毫不違和:
特別是2015年的《速度與激情7》,當已經逝去的保羅·沃克最后出現的那一刻,影院里不知有多少人曾經淚目,這,都是CG的功勞:
這時,CG技術的應該更為廣泛,所追求的也不僅是栩栩如生,更感人的是,它能讓人“起死回生”。
CG特效次世代:不辨真假
時間:2019-???
時光流轉,到了2019年,我們再次說回《阿麗塔》。
有人就要問了:不是說《猩球崛起》已經毫無破綻了么?那怎么還說《阿麗塔》成就了CG巔峰?
其實不復雜:因為對于動物的制作,只要能達到逼真,毛發制作有了超越性進步,觀眾已經非常滿足了。
但是做為越來越臉控的“我們”,從小就以看臉認人為基礎,太了解人臉了,稍有不夠真實的地方,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。
文章開頭的那張圖上來看,阿麗塔臉上的肌理已經和真實人臉幾乎沒有什么不同,當我們放大到幾倍來看,依然會認為這就是一張真人的臉,因為這肌理太過逼真:
不得不說,維塔數碼這家公司夠“變態”,他們是一根毛孔一根毛孔的做出來的,并且給每個毛孔都栽種上一根汗毛,總數多達50多萬根。
阿麗塔的單是一只眼睛的虹膜中,就被他們放進去了830萬像素。
而之前曾經驚艷世人的CG高峰—咕嚕,他的整整一張臉,也才不過9萬個像素。
維塔數碼就是敢投入,敢“瘋狂”,他們在阿麗塔制作中,使用30000臺電腦,800個特效師進行工作,合計渲染總時長為4.32億小時,約等于50000年……
僅在阿麗塔這張臉上,就有無數的細節堆疊,隨便截一張動圖,都能感動到細節對人物情感的營造:
有沒有看到,阿麗塔的嘴角是可以隨情緒而抽動的嗎?
難怪看電影時,會有很多人以為阿麗塔就是真人扮演的,因為她的臉上,表現著人類的喜怒哀樂,她與正常女孩一樣,有著豐富的感情與表情。
阿麗塔已經真實到,可以讓我愛上她了。
所以,如果說《阿麗塔》是當今CG技術的巔峰,恐怕沒人能夠反駁。
那么,問題來了:如今高超的CG技術,真的可以代替真人表演了嗎?
NO!
不管她有多么真假難辨,但是當把她與真人放到一起時,假如讓你從里面選一個假人出來的話,相信你還是會一眼就選中了她。
這真的是一種很難用文字來描述的感覺。
無論假人做得有多逼真,但是真人的生態是如何與無法被替代的。
不知如何去形容,不如再舉個栗子吧。
下面這是1996版的《哈姆雷特》,里面有凱特·溫斯萊特的一場戲:
在這場戲中,凱特的表演近乎完善,把非常激動的人物情緒拿捏十分到位。
仔細留意的話,我們不僅能夠看到凱特眼神的迷離閃爍,還能看到,她右邊的眉毛不自覺的上揚起來,還有她整個頭部,都有輕微的顫動。這種對情緒的演繹,是CG假人很難模擬出來的。
至少,目前的技術水準,還無法做到。
說實在的,無論《阿麗塔》這座巔峰有多高,但不得不承認的是,對于人類真實情感的細微表情傳達,她還是沒能敏銳的捕捉到。真要達到如此效果,恐怕CG技術對細節的把控上,還要比現在再牛十幾倍。
因此,我們說,《阿麗塔》,既是巔峰,更是起點。
下個時代:中國真人CG
2019年,算是電影界CG技術井噴的一年,不僅誕生了《阿麗塔》這樣劃時代的作品,甚至中國人也開始大規模使用真人CG。
我不想再提郭導演那部被吐槽到想“死”的《爵跡》。
在2019年的春節檔,有一部喜劇電影,出乎意料的使用到了動作捕捉技術。
這就是寧浩被噴的《瘋狂的外星人》。
影片上映前,我還一直在琢磨,所謂的”鐵四角“,黃渤、寧浩、沈騰都來了,徐崢干嘛去了?
直到后來才知道,原來大主角就是徐崢出演的——外星人。當然,他是穿戴動作捕捉器來完成表演的。
怪不得感覺這外星人演得真香,原來是徐老師演的香??!
所以,你以為《瘋狂的外星人》是春節檔唯一一部使用真人CG的電影嗎?
錯!
有一部濃眉大眼一身正氣的反腐大片《廉政風云》,都用到了CG,模擬出來了年輕的劉青云與渣渣輝。
當這倆老不正經,以小鮮肉形象出現時,觀眾真的會有一種恍如隔世的錯覺。
如果我說,《熊出沒:原始時代》里,都用到了真人演員動作捕捉技術,會有人相信嗎?
即使《瘋狂的外星人》中,動作還是顯得僵硬,即使郭導演的《爵跡》看上去如何垃圾,即使我們依然在努力學習歐美電影技術,但中國的電影特效,依然落后《阿麗塔》至少十年以上……
值得慶幸的是,中國人已經開始注意到這個技術的好處了。
或許未來,在中國的大銀幕上,在國產的電影中,也會出現更多,也更為優秀的真人CG角色。
《阿麗塔》之后,十年,二十年,也許會屬于中國。
或許吧!
至少,我們還在努力!







